肥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肥,多肉也;胖,半体肉也。”中医对于肥胖症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脂人、膏人、肥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肥胖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与肥胖相关疾病也呈增长趋势。
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20%为肥胖。脂肪主要沉积于腹部、臀部、乳房、项颈等处。常见于体力劳动较少而进食过多的中年人。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常常是家族性的,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某些疾病的,例如皮质醇增多症、胰岛素瘤、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等。
中医认为: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恣食肥甘、饱食不节、安逸过度影响脾胃功能,运化能力减弱,或脾虚水谷不能化为精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湿浊膏脂内生,留于肌肤而生肥胖。其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肾相关。现代研究发现,肥胖的发生主要与内分泌系统失调,脂肪数量异常增加、肠道菌群紊乱、机体代谢失衡及下丘脑调节紊乱等关系密切。
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可有阳虚或气阴虚,病在脾、肾、肝、胆及心、肺,临床以脾肾气虚为主,肝胆疏泄失调亦可见。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不兼血淤、气滞者。标本虚实之间,可有侧重、错杂。
穴位埋线减肥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症状,不同的肥胖机制,进行合理有效的辨证选穴,在相应的穴位埋入蛋白质磁化线(以线代针),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抑制食欲、调整代谢,进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一方面抑制了患者亢进的食欲,同时也抑制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它可以刺激患者迟钝的自主神经(交感神经),使其功能活跃,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分解。所以穴位埋线减掉的是人体的脂肪而不是水分,并能保证减肥过程中人体的健康和精力的旺盛,且不易反弹,这也是穴位埋线减肥的最大优点。
在埋线中选穴主要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重点调理脾胃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一方面促进体内多余物质的代谢,通利肠腑;另一方面减少体内过多营养物质的吸收。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与肝脾肾三经在腹部交汇,故在埋线时除选取脾、胃两经的经穴,还选用任脉穴位,通过刺激任脉穴位来调理任脉及肝脾肾三脏的功能,促进体内水湿、膏脂等多余物质的排除来达到减肥之效。因此,埋线是从根本问题来减重,作用更科学、安全、持久。
中医针灸专家
王若若
师承国家级名医王樟连教授
中华中医药针刀学会会员
主治中医师
坐诊时间
每周二、三、日上午坐诊半天
专
家
擅
长
擅长针灸、针刀结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三横突综合症、肩周炎、腱鞘炎、网球肘等软组织疾患,对于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月经不调、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肥胖、产后病诸症以及各种小儿疾病、亚健康调理等,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效果明显,口碑甚佳。
专
家
简
介
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跟随国家级名医王樟连教授、针灸专家杨薇医师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常务理事杨米雄主任医师临床学习多年,博采众长,潜心学习针灸、针刀技术治疗顽疾,对于临床疼痛、肥胖及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独特疗效。
第一:埋线减肥过程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调整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调节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平衡的过程,所以埋线减肥停止治疗之后不会很快又发胖。穴位埋线减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寄希望几针扎下去两天就能够变得身材窈窕,那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穴位埋线减肥不主张“饥饿疗法”,与众多减肥方法不同的是,在埋线减肥的过程中,不强调过分的控制饮食,特别不主张采取“饥饿疗法”。因为过分节食后,重则可能导致厌食症、造成消化器官功能障碍、产生严重后果,轻则造成人体代谢功能降低,而代谢功能降低是进一步致肥的潜在因素,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患者会继续增胖,甚至可能比以前更胖。
第三:穴位埋线减肥配合适量运动效果会更好。埋线后配合每天快走或慢跑半小时,对于减肥和塑身有非常理想的效果。
埋线后6-8小时内禁止洗澡,不影响正常的活动。

大德中医馆
国家级名老中医·省市级名老中医
每周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