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大德中医馆 欢迎您!今天是: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中医养生
我要分享

为何夏天最易遭“宫寒”?孙展宏医师为你斩断老病根,做气血充盈女神

时间:2022-04-26 08:21:00    作者:大德中医馆    阅读:次    字体大小:

十个女人九个宫寒,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寻常的事情就忽略它,其实女生宫寒是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容易引发多种疾病,面对宫寒,女性朋友们该怎么办?


】不只是子宫,而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和子宫周围的毛细血管、神经韧带等,中医统称为“胞宫”。


所以,“宫寒”的实质,是与女性生殖能力相关的一切寒证。

中医妇科——孙展宏

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祖传中医妇科”传承人

行医35余年

中医妇科专家




坐诊时间



周六上午坐诊半天


临床擅长

  特别擅长治疗不孕不育、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带下、子宫脱落、阴道炎、盆腔炎等妇科疑难杂症,深得患者信赖!


医师简介

祖传中医妇科,自幼习医。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35年有余。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祖传中医妇科”传承人。


预约热线:0572-6676666



图片


按照中医理论,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其中“寒”分为实寒和虚寒。


“实寒”是指人感受了外来的寒邪,如穿衣太少,空调温度太低等原因招致外寒侵袭,使体内阴寒过盛;


“虚寒”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寒由内生。



 “宫”是“子宫”,然而,中医所说的“子宫”与西医所指的子宫不同,中医所指的范围要更大一些,包括子宫、卵巢等。所以,大家经常说的“宫寒”,绝对不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子宫寒冷”,而是指女性的整个生殖系统处于一种“阳虚阴盛”的状态。



“宫寒”女性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对“宫寒”的危害,早在中医经典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曰“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


当然,“宫寒”的危害不仅可能引起不孕,女性月经不调、带下病,甚至全身体质状态都与“宫寒”有着密切的联系。前面我们提到,“宫寒”是女性的整个生殖系统处于一种“阳虚阴盛”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容易发生紊乱、失调、低下,引起对多病症。



女性一旦宫寒,腹部经脉不通,气血就更加容易瘀滞,毒素清理速度变慢,最直观的问题都会在脸上体现出来:


唇色暗淡,容易有黑眼圈,脸色晦暗无光,黄褐斑也冒了出来,甚至早早就有了皱纹……这些常见的健康困扰,往往也是宫寒作祟。


中医认为,“宫寒”原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情况。首先,宫寒是可以遗传的,如果父母的体质偏或是怀孕时母亲体内的阳气少,都会直接导致女孩先天性宫寒。


这里专门强调一下夏季女性保健也要慎防“宫寒”!大家知道,女性体质属阴,切不可以凉。所以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冷饮、冰茶、瓜果等寒凉之物也不可以贪多。而且食物也有冷热性之分。因此,在饮食上应注重分清寒热。女性如果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女性的肩颈、背部、腰部以及关节都会受到寒凉的侵袭,寒气直逼女性的身体,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宫寒。



另外,地处江浙的女性“宫寒”尤为常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那是与地理位置、饮食因素、生活与居住环境可能形成女性形成宫寒,在情绪上,如压力过大、脾气火爆易怒等,也可能损伤体内阳气,导致宫寒。另外,人流等因素也势必损耗人体正气,倘若休养不当,宫寒极易随之而来。



宫寒的女人就像万物凋零的隆冬,一片冰冷了无生机。那么如何破解宫寒,让子宫温煦起来,恢复勃勃生机呢?


三伏天阳气最盛,气血往外走,是暖宫驱寒、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借助天时冬病夏治的法子,尤其推荐艾灸。


艾灸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保健方法,通过点燃艾叶在人体穴位周围停留一定时间,从而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对调理人体很有好处,艾灸对调理女性朋友宫寒作用也不小,通过艾灸人体的气海穴以及关元穴能够很好的缓解女性朋友的宫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驱寒暖宫:给子宫保暖,尤其下身要少受凉,注意给小腹、腰部和双脚保暖。月经期间,女性不要久坐冰冷的凳子。


特别要注意头、胸腹、脚的保暖。别让腰背受凉,防止寒从脚下生,不要久坐寒凉之地,否则寒邪会直击子宫。

泡澡驱寒: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


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日常泡脚:平日多用热水泡脚,如果在泡脚时能根据自己的体质加些料,用日常足浴来调理身体,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使全身温暖。


当然,“宫寒”症状较重或者自我调理效果不好的患者最好及时就医诊治!中医辨证,内服中药加上外用药包热敷、铺姜灸、艾灸等均对“宫寒”的治疗效果显著!

图片



大德中医馆

国家级名老中医·省市级名老中医

每周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