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大德中医馆 欢迎您!今天是: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中医养生
我要分享

节气养生丨处暑时节必备的五个妙招,快来打开您的养生锦囊!

时间:2022-01-19 08:29:00    作者:大德中医馆    阅读:次    字体大小: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chǔ)的本义是止息,唐代学者孔颖达曰: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暑天止息,秋凉将至。


处暑过后,地气阳热降于地下,天气始觉凉爽,万物积蓄能量。


天人相应,在人身表现为皮肤稍觉凉意,胃间阳气始足,脉亦渐实,精神强健。


天气肃降,对应人体,皮肤清爽,大便通畅。人体阳气渐渐收敛、沉降,易秋乏,养生应顺应天时,开始「秋冬养阴」了。



处暑过后,标志着暑气步入尾声,往后的日子,便是秋天。


老祖宗提出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总结。



处暑之后,阳气敛降,万物得根,是人体始蓄养强健之时。可艾灸足三里以养脾气。脾气足,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晚上睡觉要盖好腰腹,经常将双手掌心搓热,按摩肚脐,可避免寒气直侵脾胃。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孩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


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处暑后,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随着气侯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图片


每个节气的到来,都伴随着自然规律的转变,气候发生转变,稍有不慎就容易生病。


此时最好的养生,未必是什么燕窝鱼翅之类,而是顺应季节调整生活规律,与自然同行。


  合理膳食  

入秋后,前期秋阳肆虐,温度较高,有“秋老虎”,而白露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秋燥又来了。


秋燥易伤津亏阴,最容易引发咳嗽。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


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征兆发生。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饮水润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


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如果喝水感觉太淡的话,也可以喝点茶。


秋季饮茶,以乌龙、茶最佳。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茶性适中,介于红、绿茶之间,不寒不热,茶叶中各种成分破坏的较少,茶多酚、维生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喝乌龙茶可以补充水分,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



  早晚添衣  

秋季气候干燥少雨,但偶尔的一阵雨,也会让温度骤然下降几度,所以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加上秋季昼夜温差大,此时养生,应注意气温变化,随之增减衣物。



  早睡早起  

处暑,正值阴阳交替,冷热交替时候,人体会有莫名的疲惫感,称之为“秋乏”。


此时的生活作息,要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持睡眠充足,有条件的话,中午务必要补觉回神,有利于下午的工作与生活。


这个时节,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



  精神调养,轻松运动  

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稳定,切忌情绪大起大落。


听听音乐、练练书法,或者做一些偏静一点的户外运动,例如钓鱼。


处暑运动要以“不累”、“微汗”为标准,以便保持良好的精气神。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可利用办公间隙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处暑过后是秋天,不要太过伤神,保持情绪稳定,不喜不怒,才能更好地体验这个萧索的秋天。







大德中医馆

国家级名老中医·省市级名老中医

每周坐诊